Search

獨飲

走回座位時, 看著朋友媽媽的背影, 圓形寬邊帽像個大斗笠, 不時向左轉,...

  • Share this:

獨飲

走回座位時, 看著朋友媽媽的背影, 圓形寬邊帽像個大斗笠, 不時向左轉, 向右轉, 想像著侍者端著餐盤上桌服務時, 無論從哪一邊上菜都是驚險的賭注, 賭錯邊, 就是整盤菜翻倒在旁邊的客人身上的慘劇.

桌上的酒杯果然換成大的了, 朋友媽媽更得意了, 對我說: 怎麼樣, 有些餐廳就是要開口要, 不然人家就會歧視你, 吃定你!

我笑著不接話. 想來餐廳既然已經接受自帶酒, 乾脆好人做到底, 瘟神送上西, 換酒杯也就不值得計較了.

此後朋友媽媽就開始發揮其細膩敏銳的觀察力了: 為什麼人家點的酒都有個漂亮的籃子斜躺著? 我們的就很寒酸, 只有一個金屬酒墊可以站著?

我: 喔, 原因很簡單啊, 有些老酒會產生酒渣, 斜躺是為了讓酒渣慢慢地沉到下面去, 倒酒時比較不會把酒渣倒出來, 把酒體弄濁了. 妳那支酒太年輕了, 應該不會有酒渣, 沒必要這麼做.

(還有啊, 這也是為何很多餐廳不讓客人自己倒酒, 因為通常侍酒師會比較了解如何拿酒瓶倒酒才不會再度讓殘渣把酒弄濁了. 這段我沒說, 朋友媽媽未必想知道這麼多吧?)

朋友媽媽嘴裡哼哼, 想說點甚麼又甚麼也沒說, 眼睛卻沒閒著, 馬上射到另外一桌去: 那一桌, 侍酒師為什麼可以把客人點的酒先開來喝? 我們的他好像不敢這麼做, 怕我們的酒有毒?

我: 不是啦, 這是侍酒師的重要工作之一, 把客人點的 (有可能是他建議的)酒先倒一點出來嘗, 以確保酒沒有問題, 比如有瓶塞味, 或是酒氧化變質了, 而不是直接倒給客人, 以示負責. 我們的酒是您帶來的, 當然不必由他負責.

這些解釋朋友媽媽聽了似乎接受, 但是看得出沒有滿足到她.

我遇過一些人, 特別是在國外旅行時, 有種奇特的心態: 人家有的, 我沒有, 就是歧視. 所以人家有的, 我也一定要有. 塞奶, 恐嚇, 威脅, 利誘, 不擇手段怎樣都要想辦法拗到.

當然, 最好是我有, 別人沒有. 這叫爽.

沒有斜躺籃子的尊貴感, 沒有侍酒師特別照應, 都是自帶酒的關係, 還得不到人家的尊重. 怪誰呢?

酒上來了, 侍者(不是侍酒師)來倒了酒, 匆匆走了, 也看得出非常敷衍, 朋友媽媽應該也感受到了, 有些氣悶, 拿著大酒杯搖酒, 搖一搖, 聞一聞. 大概是個習慣動作.

我依照法國人的習慣, 舉杯和同桌人致敬.

菜來了, 開動前, 朋友媽媽又舉杯跟大家致意, 喝口酒. 喫著聊著, 朋友媽媽又舉杯了, 大家跟著舉杯, 再喝一口.

沒多久, 朋友媽媽又舉杯了… 我開始有點亂了手腳, 往往喫到一半或是東西正要送進嘴裡, 要趕緊放下刀叉去拿酒杯.

一晚上重複了無數次, 小的簡直疲於奔命…

這個習慣好像很台灣, 許多朋友都是這樣, 餐桌上不能自己拿酒獨飲, 一定要先向全桌都致意才能喝. 自己一個人喝, 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 偷偷摸摸且自私的動作.

這和法國的習慣很不一樣. 法國通常只有在酒剛倒齊客人的杯子後, 大家(主人)舉杯向同桌人致意. 僅此一次, 之後, 整個用餐時間除非有甚麼特別的事(突然想感謝某人),不然就是各人喝各人的酒. 有時會在最後乾杯時再致意, 如此而已.

我大概太法國化了, 比較喜歡各人式的自由, 想甚麼時候喝自己決定. 畢竟每個人用餐進食的進度都不一樣, 嘴裡現在甚麼味道, 咀嚼進行到甚麼狀態, 不必被干擾打斷.

我以為坐在觀眾席裡了, 可是覺得好累…

圖文不符之Antoine – 疫情下的犧牲品. Antoine也是我喜愛的巴黎海鮮餐廳, 可惜是疫情肆虐下幾家被迫關閉的星級餐廳之一.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